全国服务热线:13868690078

二战中日本海军攻击机和轰炸机的全貌揭秘

m6米乐主页·二战中日本海军攻击机和轰炸机的全貌揭秘

来源:m6米乐网页版 作者:m6米乐平台网址

详情介绍

  1、G3M (Type 96), Nell (陆基九六式远程轰炸机,日军称呼“九六式陆上攻击机”,盟军代号“内尔”,1935年首飞)

  G3M ,又称九六式陆上攻击机,被日本人用作轻型轰炸机、鱼雷轰炸机和侦察机,1935年,在中国执行了第一次作战任务,从和九州起飞,攻击中国在中国的阵地,成为空战史上第一架跨洋轰炸机。

 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其中约200架被转移到菲律宾群岛,并于1941年12月10日在马来亚附近击沉了英舰“威尔士亲王”号和“浅水”号,两艘英舰的沉没是第一次大型军舰在海上完全通过空中攻击沉没。

  从1943年开始,G3M轰炸机大多被降级为非战斗角色,如滑翔拖船、运输或训练飞机,在二战期间,共建造了1048架。

  G3M轰炸机主要型号有:11型(G3M2A),最初生产型,安装 金星 3型790马力发动机;21型(G3M2B),安装金星 41型1080马力发动机,机体沿用11型设计;22型(G3M2C),修改了后方机枪塔,机体2侧追加了机枪射击舱;23型(G3M3),最后生产型,安装金星 ] 51型1200马力发动机,机体沿用22型设计。

  2、F1M (Type 0),Pete (零式水上观察机,盟军代号“皮特”,1936年首飞)

  1936年6月,日本海军F1M型零观测机首次起飞。这是为从海军弹射器上发射而建造的机型,该机型于1941年服役,是日本海军最后一款的双翼飞机设计,共计建造了4架F1M1原型机, 1114架F1M2和F1M2-K生产型号。

  3、B5M(Type97) ,Mabel (九七式舰上攻击机六一型,盟军代号“梅布尔”,1937年首飞)

  B5M,又称九七式舰上攻击机六一型,是三菱为了响应1935年海军对新型舰载攻击机要求而设计的,尽管最终中岛的B5N设计胜出,但B5M也被采用,作为中岛获胜设计的后备产品投入生产(B5N正式称呼为九七式舰上攻击机)。

  B5M 于1937年首飞,同年晚些时候进入中国战场,在太平洋战争早期,主要部署在东南亚地区。战争快结束时,B5M主要用作教练机,而一些则用于特殊攻击任务。在生产周期内,共建造了125架B5M和145架B5M1。

  G4M,又称一式陆地攻击机,是日本海军为了替换G3M提出的设计型号,虽然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提出加大飞机的尺寸,但是日本海军的固执导致该机型存在不少隐患。

  1941年5月,G4M在中国东南部执行了第一次任务,,并与G3M一起击沉了英国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和浅水号战列巡洋舰。

  G4M虽然加强了机载防御武器,但是在低空执行鱼雷攻击任务时,极易受到盟军飞机的拦截,由于其油箱没有采取自密封保护,因此很容易被盟军飞行击毁,由此获得了盟军飞行员所取的 “一枪打火机”绰号。但是,当其在高空执行水平轰炸机任务时,很容易地进行攻击并在盟军战斗机到达相同高度之前逃跑。

  G4M一直被使用到战争结束,其中部分被改装为可携带樱花特种攻击飞弹的型号,战争期间,共计生产数量为2446架。

  1、E8N (Type95),Dave (九五式水上侦察机,盟军代号“戴维”,1934年首飞)

  E8N,又称九五式水上侦察机,是中岛E4N的替代品,第一架原型机于1934年3月试飞,1935年10月作为海军95型侦察机1型投入生产。

  1941年初,德国海军武官海军中将保罗·温内克从日本购买了一架E8N飞机,这架飞机最终被交付给了辅助巡洋舰猎户座号,使其成为二战中唯一一艘配备日本水上飞机的德国舰艇。

  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时,E8N被认为已经过时,取而代之的是爱知E13A和三菱F1M,尽管如此,已生产的E8N仍在服役,主要在后方地区。

  1935年至1940年间,共建造了755架飞机,其中包括7架原型机,在748架生产型中,700架由中岛建造,48架由川西建造。

  B5N,又称九七式舰载攻击机,由中岛公司设计并制造,是太平洋战争初期日本海军的标准鱼雷轰炸机。

  1935年,由日本海军提出鱼雷轰炸机设计规范,中岛公司设计师中村胜治进行设计,并于1937年1月完成首次飞行。

  B5N第一次参加战斗是在中国战场,通过实际战斗发现该设计在船员保护方面的具有弱点,但是中岛不愿意增加防护装甲,因为这会增加飞机的重量,于是在1939年决定采用性能稍好的改进设计,这样飞行员就有更好的机会躲避敌方飞机的攻击。

  1941年12月,B5N在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对珍珠港的袭击中发挥了较大作用,美国飞行员发现,这些“凯特”轰炸机比他们使用的“毁灭者”鱼雷轰炸机速度更快、能力更强。随着战争的进行,B5N鱼雷轰炸机也参与了击沉美国约克镇号、列克星敦号和大黄蜂号航母的行动。尽管在太平洋战争的头两年内机型已经落伍,但B5N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,担任训练、反潜或国土防御等任务。

  B6N,又称天山舰载攻击机,是日本海军为了替换B5N于1939年提出的新设计,要求在不牺牲武器性能的前提下进行更好性能设计结果。

  B6N的研制相当成功,但是发动机问题、航母上短途起降导致的升降舵问题造成了很大的生产延误,直到1943年才开始生产,不幸的是,此时日本海军已经损失了能够起降B6N的大型航母,因此这些鱼雷轰炸机从未有机会充分发挥其作战潜力。

  4、G5N Shinzan, Liz (十三式陆上攻击机,日本代号“深山”,盟军代号“丽兹”,1941年首飞)

  G5N是二战期间日本海军试图研制的一款四引擎大型轰炸机,由于没有经验,采用购买美国D4运输机而后进行仿制的方式,但D4本身就是一款失败的机型,所以最终G5N原型测试时多项指标不合格,仅仅建造6架原型,其中还有四架被改造为运输机,到战争结束时,只剩余两架。

  这是海军陆基战斗机“月光”的侦察机型号,具体参数可查询“二战军机大全——日本海军战斗机(一)”,这里不再复述。

  中岛C6N是日本海军航空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舰载侦察机。它在当时是日本在战争期间投入使用的速度最快的舰载机,盟军代号叫迈特。

  7、G8N Renzan, Rita (十八试陆上攻击机,日军代号“连山”,盟军代号“丽塔”,1944年首飞)

  虽然中岛前作G5N研制失败,但是日本海军依然保持着四发重型轰炸机的需求,于是中岛吸取前作的经验,于1943年9月继续进行新型四发轰炸机的研制。

  由于尽量避免特殊零件和工艺、减少零件总数、缩短和简化了工艺,所以这一次的研发相对顺利,计划于1945年1月开始进行原型机交付。

  很不幸,在4号原型组装完成时,美军开始对日本进行持续轰炸,1号到3号都在空袭中被毁,唯一可用的4号机还未来得及升空测试,项目就因为生产中心转向战斗机而终止,最终美军在战争结束后俘获了4号机原型,并在朝鲜战争爆发后进行拆除。

  这是日军疯狂计划其中之一的产物,计划研制一款比B29还要庞大的战略轰炸机,用于对美本土的轰炸。

  虽然在1944年完成了木制结构模型,但是其超高的造价和美军对日本土空袭导致的生产中心转移,最终项目被终止(就算不被终止,以当时日本的经济条件也凑不出几架这种飞机的生产资金)。

  L2D是日本海军鉴于国内运输机缺乏,由三井财阀新成立的昭和飞机工业,然后引进美国道格拉斯的DC-3型运输机仿造的机型。

  整个二战期间共计生产486架,到战争结束时,由于是海军主要运输机型,战损过多,只剩下38架。

  1938年,日本帝国海军发布了13-SHI规范,以开发能够运载乘客、快递和运输目的的两栖飞机。根据这些要求,由朝日纲岛领导的设计团队参考1936年购买的Fairchild XA-942B两栖飞机进行设计,最终获得的机型在海军中被称为LXF-1。

  L7P1的第一个设计是全金属结构,但后来被放弃,开始建造金属机身,机翼由木头制成,为此日本人还不得不改变机翼的安装方案,将其提升到机身上方,计划安装两台中岛“Kotobuki”41发动机作为动力装置。

  尽管第一架L7P1原型机的建造似乎很简单,但进展缓慢,直到1942年2月才完工,这架原型被送到Kasumigar(日本法务省)的第一海军航空兵工厂进行测试,由海军飞行员Ito Sukimitsu驾驶,虽然测试结果通过,但是海军对L7P1的要求发生了变化,最终军方拒绝采用L7P1。

  B4Y,又称九六式舰载攻击机,是应1932年和1934年日本海军对新型鱼雷轰炸机的要求,由川崎三惠在日本横须贺第一海军航空技术兵工厂设计的机型,计划取代老化的B3Y。

  B4Y新型双翼飞机具有金属结构和混合金属织物蒙皮,由三名机组人员驾驶,飞行员在开放式前驾驶舱,领航员和无线电操作员/炮手在封闭式后驾驶舱。

  横须贺海军兵工厂生产出前五架原型机后,后续生产交给了中岛(1937年至1938年间建造了37架)、名古屋的三菱(1937年和1938年间建造的135架)和广岛第11海军航空兵工厂(1938年建造的28架)。

  B4Y总共建造了205架飞机,分别被装备在赤城号、凤翔号、加贺号、龙骧号、苍龙号和云鹰号航母上,以及陆基第13和第15航空队,在中日战争的最初阶段,B4Y1双翼飞机于1937年12月12日在中国南京击沉美国帕奈号内河炮舰。

  B4Y一直是日本海军的主要舰载鱼雷轰炸。

Copyright © 2014-2022 m6米乐主页网页版-m6米乐平台网址 版权所有 

友情链接: